當大思想家孟子提出“天時地利人和”時,他不會想到,2000多年后,這句話成了一位寧波商人為其企業起名的靈感來源。
不能確知“利時”一路發展的順風順水,是否與當年李立新為它起了這么一個好名字有關,但這個響亮的商號,確實正持續擴大其影響力:利時塑膠、利時百貨、利時購物廣場……尤為難得的是,在金融危機時期,利時集團以家用品制造、商業連鎖和投資業務的強勁表現,一起證明了其業務組合的穩健。
到11月29日,這家企業已度過成立16周年的紀念日。正處于“16歲的花季”的利時,“塊頭”卻已不小——中國民企500強、中國制造業500強、2008年銷售收入55億元;但只有李立新知道,在平均壽命只有3.5年的中國民企中,16歲的利時,能夠像同一年齡段的年輕人那樣“身體強健、充滿活力和潛力,而且形象越來越時尚”,與2005年所做的一個決定緊緊聯系在一起——優二進三、轉型升級。
不滿足于“四分之一”
利時如今廣為人知的身份,更多時候是“商業新銳”,而非“亞洲塑膠大王”。
然而,塑料家用品是利時的起家產品,也是李立新的最初“名片”。李最早為外界所津津樂道的,是他與四位美國人的故事。
首先在利時“對外交往史”中“登場”的,是用一貨柜無償提供的產品“贏”來的“骨灰級采購商”柯爾,這位在墨西哥金融危機中得到“雪中送炭”式援助的客商,讓利時產品第一次走出了國門;第二位,是用一筆賠本的買賣“贏”來的大型進口商芮克,7次的被拒經歷、虧本的首筆訂單,終使產品進入美國主流超市;第三位,是以企業年利潤的30%作為薪酬“贏”來的一位高管,這位名叫馬文的職業經理人,構筑完成了利時塑膠產品的全球營銷網;第四位,是用4000萬元研發專項資金“贏”來的技術專家喬尼,喬尼和他帶領的團隊,成為利時技術領先的背后推手。
四位老美見證了“利時塑膠”不同階段的發展。到2006年,在收購主業相同的香港上市公司“通達工業”后,利時塑膠家用品的年產能已躍升至亞洲第一。其時,李立新看到的,不僅僅是自己的產品隨著沃爾瑪、家樂福、麥德龍的分銷渠道“搶灘”全球100多個國家和地區,更多的是“看”到了這個產業領域頭頂上的“天花板”,以及傳統出口加工型經濟的潛在風險。后者令他深自惕勵,開始苦思突圍之道。
而前1年與吳敬璉教授在利時廠區的一席對話,對李立新觸動不小。吳敬璉認為民企不應“僅滿足于為零售巨頭做一個排隊的供應商、只在生產制造這四分之一的領域打主意”,而應該“在商業這四分之二領域想辦法、爭取那四分之二的利益”。
在政府力倡“盡快把服務業發展成為國民經濟的主導產業”下,李立新愈發對那“四分之二的利益”充滿憧憬,他決定進軍商貿服務業。
分享服務業“蛋糕”
從2005年起,以全資收購“新江廈股份”為發軔,李立新開始加速靠近他規劃中的“商業帝國”。
將同樣成立于1993年的新江廈商城攬入懷中,在李立新眼里,利時收獲的不僅僅是一塊“浙江省第一批重點商貿流通企業”的匾牌;“新江廈”背后的專業團隊、良好商譽以及百貨連鎖經營鏈,更為他所看重。除了商家必爭之地的城市消費群體,李還關注到了隨著生活水平的提高必將日漸興起、容量巨大的農村消費需求,這便有了他在2008年兩會期間,以全國政協委員的身份疾呼“讓農民在家門口逛超市”的故事。
李立新不僅僅是呼吁而已,他還身體力行,針對國家拉動內需、刺激消費的號召,依托新江廈連鎖超市,主攻以縣鄉為主的農村市場。隨著開枝散葉,利時麾下的新江廈超市和便利店,如今已分別達到30余家和500多家。幾乎在每個鄉鎮,這些嚴格按照現代連鎖超市規范進行管理的農村超市都一炮打響,成為當地農民的主要購物場所。固守著農村市場的“一畝三分地”,新江廈超市卻種出了“高產田”,去年實現銷售5.2億元,躋身“全國萬村千鄉連鎖示范企業”、“中國快速消費品零售百強”行列。
更大的手筆,還在后頭:在浙江的海鹽、衢州、桐廬、象山及寧波市區,多個以“利時百貨”冠名的大型高檔百貨商城,在不久的將來,或將引發當地商業流通高端市場的深刻變局。這些已進入招商或在建中的百貨商城,無不都是面積超過5萬平米的“巨無霸”,而且堪稱浙江省內設施最先進、配套最健全、環境最優雅的大型高檔百貨之一;此外,位于寧波城西的新江廈購物廣場,集百貨商場、超市、商業步行街于一體,面積高達6萬余平米,是寧波首家設于鎮級區域的“Shopping Mall(超大規模購物中心)”,這種“一站式城郊購物中心”模式將在各地快速復制。
業內人士認為,將未來發展重心鎖定在第三產業,不僅有利于促進利時產品在國內市場的銷售,又搶占了服務業領域的“蛋糕”。據悉,如今商業版塊的銷售額,已占該集團總營收的60%。預計在未來5年內,利時集團將在省內打造面積在5萬平方米以上的大型百貨連鎖店15家、新江廈連鎖超市100家,并為社會直接提供就業崗位1萬余個。如果這個目標實現,利時無疑將“體量”大增,成為浙江商貿業的“通路之王”。
盡管在商貿領域一路攻城略地,但李立新并沒有顧此失彼。面對國際金融危機導致的國際市場萎縮、價格下滑,利時堅持“優化第二產業”的戰略選擇。
作為寧波外貿龍頭企業代表,在10月28日向來甬調研的國務院副總理王岐山所作的一次匯報發言中,李立新表示,以往他們每年在制造業的研發投入在兩三千萬元左右,金融危機襲來,公司將該項投入增加了一倍,開發出大批高附加值產品,平均每天有3個以上新品面世;此外,投資300多萬元全面導入CI工程,提升品牌影響力。目前,利時塑膠產品的平均售價,已從原來的2美元漲到了5美元。(馮洪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