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方面是經濟發達地區的建設用地與耕地保護的矛盾突出,一方面卻是中西部地區因勞動力大量外出務工而造成土地拋荒,如何解決這一難題?全國政協委員李立新的建議是:通過轉移建設土地指標的方式,統籌配置東西部資源。
李立新委員的提案,道出了許多國內發達地區城市的共同“心病”。近年來,隨著經濟社會的發展及工業化、城市化的推進以及外來人口的增加,長三角、珠三角、京津地區以及其他大城市建設用地的需求急劇膨脹。以寧波為例,現在該市按正常使用,每年至少需要建設用地10萬畝,但不斷減少的建設用地指標總量,加劇了供求矛盾。由于建設用地不能隨意使用農保地,那怕是調整使用一畝農保地也要報國務院審批,而寧波市歷史上土地利用規劃確定的農保率非常高,農保率要超過85%。這一因素,對寧波的經濟產生了較大的影響。
“解決農民收入問題,必須樹立轉移人口的理念,讓部分農民及其家屬轉移到就業機會多、收入高的經濟密集地區!崩盍⑿挛瘑T說。但他提醒人們注意一個日趨嚴峻的現狀:隨著中西部農民工大量融入沿海發達城市,這給有限的城市空間及醫療、教育、住房等資源帶來巨大壓力。李立新還關注到,2010年的一號文件中提到“促進符合條件的農業轉移人口在城鎮落戶并享有與當地城鎮居民同等的權益”,而且目前上海、寧波等城市已出臺政策讓優秀農民工在城市“安家落戶”。根據這一發展趨勢,若不能切實解決沿海發達城市面臨的用地指標問題,這些城市將不堪重負。
為此,李立新委員提出一個大膽的設想——統籌實現國內經濟發達地區和經濟欠發達地區資源的合理配置,考慮將農民工流出地的建設用地指標,轉讓給農民工大量流入的沿海發達城市,以使后者在解決建設用地供需矛盾之后,通過擴大城市空間、提供更多公共服務,將更多農民轉為產業工人及他們的家人轉為城市人口。]
對于一些中西部地區,李立新委員的建議是鼓勵發展農業產業化,通過擴大農業種植規模、推廣機械化,改變當前經濟欠發達地區因勞動力大量外出務工而造成土地荒蕪、無人種植的現狀。他認為,“這一辦法,將化解經濟欠發達地區農田低廉經濟價值和經濟發達地區建設用地高端經濟價值之間的沖突!
【新聞鏈接】 農民工進入城市,享受“同城同待遇”,在獲得和打工地戶籍人口一樣的社保、醫保以及教育等資源后,如果在家鄉還繼續享有宅基地和承包田,就對打工地的戶籍人口造成了不公平。所以,農民工應該放棄他在家鄉的宅基地和承包田,這些土地指標應該轉移給打工地的城市,用于補償這些城市提供給農民工的社保、醫保以及教育等資源。
這樣,農民工成了新市民,而城市也同比擴容,不會產生資源緊張、短缺,同時推進了“人的城市化”。而農民工流出地的省份,在轉移出去建設用地指標的同時,替農民工流入地城市承擔相應比例的農保地指標,由此實現資源的合理配置。當地農業可以由此實現集中規;,加上現代生態技術的應用,可以實現農場化經營,發展成為現代農業,實現高效高產。
中國實際是資源稟賦并不很好的地區,占中國一半以上面積的西部地區只居住了15%的人口,沿海的一半不到的地區居住了85%的人口,大量人口往沿海城市匯聚是必然的、長期的趨勢,也是世界城市發展的規律。所以,這樣的人口轉移,應該伴隨土地指標的轉移,我國才能真正建設城市文明,產生類似東京這樣的國際大都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