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立新很忙,每年的兩會,他都有很多想法,比如關于農民工和住房、藥品“降價死”、舊藥“換馬甲”現象、企業的轉型升級等,而讓他登上體育版面的則是他的那個給“中國足球立法”的提案。
43歲的李立新是全國政協委員,浙江利時集團董事長兼CEO,復旦大學EMBA,亞洲“日用塑料大王”。從一家家庭小作坊起家,他一手創辦的利時集團,現為中國制造業500強、中國民企500強,產業版圖涵蓋家用品、商業連鎖、投資等領域。
在接受當地媒體采訪的時候,李立新承認,自己很喜歡體育,也喜歡足球,但不是一個很純粹的球迷。至于自己的這個1174字的提案,是自己在春節前為兩會征集的“民間提案”―――反映了民間的呼聲。據他介紹,自己走訪了寧波大量的單位和社會團體,開了多次座談會。
提案中,李立新開篇就表示,中國足球是國人心中長久的痛,與綜合國力相比很不相稱。至于原因,他認為有兩個,一個是體制,一個是基礎。在歐美一些足球運動發達的國家,足球協會完全是民間組織,協會的組成、章程的制定、領導層的選舉組成……都應該由參與的俱樂部平等協商組建(除了以國家名義組隊外),與國家體育部門毫無關系。然而,我國國家體育總局對足協身份的認定一直含糊不清,硬將總局下屬的“足球管理中心”改扮成“足球協會”,強加在俱樂部之上,而且是以主宰者的身份高居于所有足球組織與足球人之上。試想,長期以來,扮演“雙重身份”的中國足協一方面是權力機構,另一方面又是具體的市場行為主體,權力與金錢的關系如此直接而密切,公平公正如何保障?腐敗如何避免?如何建立官員們的監督機制?他認為,這已嚴重阻礙中國足球的發展,尤其是男足職業化進程受到了嚴重影響。此外,中國足球基礎過于薄弱,“中國13億人中,只有1000萬踢球者,職業球員不過一兩萬人而已,加之中國足球急功近利,青少年足球基礎越來越差,整體看,中國足球在青少年的普及程度非常低,很多學校都沒有足球場地!痹谒磥,中國只是一個“足球觀眾大國”。
李立新認為,假球事件,讓我們更清楚地看到,中國體育的問題根本還在體制,不能市場化,就沒法監督。如果體制不改,好人進去也會變壞。其實不止足球,在體育界的多個領域都存在問題,再不整治,恐怕都要步國足后塵了。他還建議,給中國足球立法,從體制上入手,作為主管機構,足協實行政企分開,既然是職業化足球就應該完全按照市場去走;明確規定職業運動員的社會福利、保險以及最低工資標準等;建立中國足球的一個監管機構,比如設立中國足球監督委員會,監督比如外資引入等問題。
李立新的提案是在3月3日提交的,隨后在經濟組的討論會上得到了很多認可。對此,他說,“要知道,在經濟組討論會場,一份關于足球立法的提案得到這么多人的認同,說明中國足球確實到了要有所改革、有所突破的境地了!保v訊體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