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中國企業還普遍處在制造業的低端“中國制造”雖然占領世界,但在利潤分配上卻又處于絕對的劣勢。2008年爆發的國際金融危機,更是以殘酷的現實告訴大家:傳統的粗放式發展已經難以為繼。
針對此現狀,全國政協委員、利時集團董事長李立新認為,要加快制造業的轉型升級,就必須實現發展動力從資源消耗為主向創新驅動為主轉變;產業結構從低附加值的一般加工業為主,向高附加值的先進制造業和高新技術產業為主轉變;企業經營方式從粗放經營為主,向集約經營為主轉變;產業組織形態從傳統塊狀經濟為主,向現代產業集群為主轉變。
李立新委員介紹說,寧波市鄞州區素有“中國鑄造業之鄉”美譽,區內共有159家鑄造企業,年產值近40億元。但在創造巨大財富的同時,由于鑄造行業帶來的高污染以及職業病的隱患,加之原材料價格持續上漲,不少中小企業面臨升級轉型壓力。為此,該區在2008年做了一道“選擇題”:對鑄造企業轉型升級采用政策倒逼“拉下馬”、政策補貼“扶上馬”、政策兌現“送一程”的辦法,要求126家環保不達標的中小鑄造企業與政府簽下關閉轉產協議,其余33家規模企業,陸續按照國家環保標準改造升級。盡管鄞州區政府每年由此減少了20多億元工業產值、2億多元稅收,財政還拿出上億元對企業進行補貼,但此次升級為發展高新產業騰出了空間。
是優化升級,還是抱殘守缺?這樣的“選擇題”,同樣橫亙在李立新委員所在的利時集團等一批鄞州制造企業面前。從2008年下半年開始,利時集團先后投入1.2億元研發經費平均每周推出兩款以上新產品。依靠科技創新,利時塑膠產品的平均售價,已從原來的2美元增加至5美元。在金融危機之年,這家“亞洲塑膠大王”的家用品制造和進出口業務,仍實現了穩定增長。
鄞州區的例子說明,在“優二進三”過程中,背后雖然是市場的力量在起作用,但往往需要政府的外生力量的推動和制度設計的激勵約束。為此,李立新委員呼吁各地在調整優化產業結構、推動產業轉型中,政府部門應發揮更多的引導作用。他希望各地政府和企業都能成為這道“選擇題”的解題高手。
李立新透露,今年他發言的方向仍將圍繞社會和民生熱點難點問題,內容則主要包括:關于推動企業“優二進三”加快經濟轉型升級的建議;關于推廣民企專利的“寧波孵化模式”的建議;關于加大民生投入促進內需型社會建設的建議;關于對臺工作要突出“靈魂共識”新思路的建議;關于通過轉移建設土地指標的方式統籌配置東西部資源的建議;關于遏制基本藥物“降價死”現象的建議等。(《中國經濟時報》江宜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