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濟模式轉型已成為兩會的熱門話題。今天下午,全國政協委員、利時集團董事長李立新從微觀角度談到這個問題,他認為,在轉換經濟模式的大背景下,企業應該走一條升級轉型之路。他進一步說,企業升級可以從兩方面來談,最重要當然是企業自己努力自主創新,但對政府來說,為企業創造一個公平、透明、公正的環境也很重要。
“以犧牲環境為代價的粗放生產模式必須改變”
“以犧牲環境為代價的這種模式,已經難以為繼了”,李立新說,在后金融危機時代,民營企業必須改變原來的那種粗放的、簡單的、以量取勝、靠低成本發展的這種模式。
據介紹,改革開放30年來,我國民營經濟得到了很大的發展。2009年我們民營企業、民營經濟納稅總額達到了8500億。但民營經濟也面臨著發展的困難和困境,民營經濟大多數所從事的行業也是停留在低端市場、低成本的、靠規模取勝的。
李立新認為,民營企業必須轉變到以靠自己的研發、靠創新、有自主知識產權的、靠服務做高端市場,就是能夠創造綠色GDP的,改變那種以量取勝的,轉到以我的專利、品牌、創新來走一條可持續發展之路。 政府提供公平環境,企業 自由競爭
李立新認為,企業的轉型最重要的還是企業自身,“要看企業自身能不能創新、能不能轉型升級”。不過他也表示,一個公平、透明、公正的外部經營環境也是必不可少的。
“這才是政府要做的最重要的事”,李立新說,政府是去監管、引導、建立一個公平、公正、誠實守信的市場,企業通過競爭來提高自己的能力,升級轉型。 李立新表示,怎么創新、怎么轉型?怎么做品牌,是企業的事。政府只能去引導,政府不能幫企業去創新。政府的職責是制定一個好的制度來激勵企業轉型。
利時公司的成功轉型之路
“2009年,我們銷售同比增長了25%”,李立新介紹說,這說明利時公司的轉型成功了。他概括了兩點成功經驗:優化了制造業、大力發展現代服務業。
據了解,利時公司原先在銷售方面的競爭力,主要靠“低成本、低端市場,規!眮碇。到了2005年,利時公司制造業這一塊的銷售已經達到了1億美金。用李立新的話說,“已經碰到了天花板”。他說,土地因素、人力因素已經制約了利時的發展。
據李立新介紹,他在2006年做了幾個重要的決定,第一是收購了香港上市公司通達股份,利用他們的研發能力、品牌影響力和利時進行互補。第二,利時還進入了現代服務業,收購了寧波本土一家百貨公司,通過3年的努力,利時目前擁有連鎖百貨10家,連鎖超市40家,大型的購物中心1家。 李立新說,通過了收購兼并,利時把產品進行轉型升級,提高研發、設計能力走品牌發展之路。利時在最困難的2008年的時候,不僅沒有減員、減薪,還加大了對員工的投入,F在利時已經成為亞洲最大的制造品企業。
提三大建議促企業升級
這次兩會,作為全國政協委員,李立新也帶來了自己的提案,就是關于企業升級轉型的。他在其中提出了三點建議:
一、企業轉型升級需要政府的引導。
二、制造業要加大投入,靠自主創新走品牌研發之路。
三、大力發展現代服務業。(人民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