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寧波網12月26日報道:
2012寧波企業:向外抑或向內?
杜錫平/文
2012年的中國企業,向外還是向內,這是一個問題。向外,出口貿易,老外手中掙訂單;向內,擴大內需,本土市場顯身手。
寧波的企業與領導它的企業家一樣,總是顯得內斂和踏實。掰起指頭就能數出的難得的幾個張揚豪放的企業家,其企業運營軌跡,也還是“靈橋牌”的實在。這是寧波作為東方商埠與生俱來的經商文化。寧波企業家做企業,素來就是一手向外一手向內。
所以,對于寧波企業來說,2012,向外抑或向內,這不是一個問題。
三年多前,國際金融危機驟然襲來,全球經濟震蕩低迷,中國經濟沉著應對;三年之后,這場危機仍在發酵,歐債危機深度演化,中國經濟再度面臨新的考驗。
這是中國經濟的大局。寧波企業身處其中,無論內斂或是張揚,都是大局中的棋子。出口艱困,內需不振,猶如前有狼后有虎,日子過的并不滋潤。
好在世界最大市場在中國,寧波企業環視四周,機會還是多多的。
眼光向內——這是大多寧波企業應對“再過冬”的一項有力舉措,也是應對當前復雜經濟形勢挑戰的一個“制勝法寶”。
2011年,雖然中國經濟增速逐季回落,出口下滑較為明顯,但內需表現相對穩健,已肩負起經濟增長的“定海神針”作用。據媒體報道,前三個季度,全國固定資產投資增速穩定在25%左右;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增速則穩定在17%左右。
本人謀職的利時集團,以日用品制造起家,近年實施“優二進三”轉型升級戰略,優化傳統制造業,進軍商貿流通業。這一“進軍”,利時闖出了另一片嶄新天地:商業連鎖已完整涵蓋包括城市綜合體、大型百貨商城、連鎖超市、文化休閑在內的各種業態,其經營收入已占集團總營收的60%以上。目前,已擁有城市綜合體及大型百貨商城12家、連鎖超市55家,獲評“全國萬村千鄉連鎖示范企業”、“浙江省千鎮連鎖超市龍頭企業”。
在未來三年,利時集團將做大做強商貿流通業,打造城市綜合體及大型百貨門店25家、連鎖超市120家,銷售目標130億元。
利時以前瞻性的眼光,及早向內,涉足商業連鎖,規避了單一出口加工型企業的市場波動風險。
展望今后,中國內需不僅穩定,而且還蘊含廣闊的擴張空間。目前中國城鎮化還不足50%,13億多人口有著改善生活的強烈愿望,城鄉差距、地區差距較大,教育、醫療等公共服務領域仍很薄弱,工業化、城鎮化、市場化、國際化尚未完成,潛力不言而喻。
這么大的國內市場,寧波企業不可能也不應該袖手旁觀。
創新升級——唯靠拿手絕技,方能逆風飛揚。如同當今蘋果公司在全球受到熱捧一樣,只有靠創新升級,才有核心競爭力,才能抓住成長先機。
不創新,不求變,發展機會就稍縱即逝。僅僅就在最近兩三年間,曾讓人耳目一新的電紙書在平板電腦的沖擊下顯出疲態;諸如諾基亞公司等傳統通訊業巨頭在智能手機的發展上判斷稍有失誤,即被虎視眈眈的新興制造商后來居上……
“創新”是一個詞,但落實到企業,它就顯得很具體,或是新產品的研發,或是新技術的運用,或是品牌的提升,或是管理模式經營模式的轉變。
需要強調的是,創新升級并不囿于“高科技”和“新興產業”,傳統產業的發展同樣面臨創新的迫切要求和內在動力。
我對創新的理解,更趨向于“減”、“增”二字,即所謂創新需要硬指標。創新是否成功,就看它是否實現“減成本”和“增效益”。
利時集團的當家人李立新是個穩健務實的企業家,利時的創新也就毫無意外地“實打實”——戰略創新確立企業轉型,由一元經營轉向多元發展,由傳統制造轉向商貿流通;產品創新,由低端轉向高端,由低附加值轉向高附加值;技術創新,不求高不求全,由小革新推動大進步,由舊設備改造新功能……
如此,利時的傳統產業——日用品制造得以優化升級,成本大幅下降,產品附加值驟升。以往2美元的廚具盒子,如今15美元老外還愛不釋手,利潤提高了20%;
如此,利時的新進產業商業連鎖——不與大企業在大中城市血拼,眼光向下,百貨到地市縣,超市到農村鄉鎮,攻城掠池,一路猛進。效益不錯,且現金流充裕;
……
未來一年全球經濟將面臨巨大的不確定性。如果歐債危機失控,全球經濟將很有可能再次經歷2008年時的震蕩。
此情此景,一家沒有自己看家本領的企業,很容易被全球市場的動蕩淹沒掉。而創新,則是你不被淹沒且贏得未來的不二法寶。
這似乎也叫向內:練好企業內功。希望寧波的企業家門不要將“創新”當做嘴皮子上的噱頭,不要將創新演繹成媒體報道時漂亮的虛詞,哪怕你的創新微不足道,也必須是實在有效的。
那樣,2012的寧波企業,是向外抑或向內,套用一句電影臺詞:向左還是向右,這不是個問題。
http://news.sina.com.cn/s/2011-12-26/115023696210.shtml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