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于改革戶籍制度、暢通產業渠道、建立城鄉一體社保體系
加快推進新生代農民工市民化進程的建議
隨著我國城鎮化和工業化的不斷推進,越來越多的新生代農民工(相對于他們的父輩而言)涌入城市,但因為技能培訓不足,維權力度不夠,醫療、養老、子女教育、住房等保障不到位,新生代農民工及其子女在城市往往“進得去、留不下”……盡管各級政府多有舉措,社會高度關注,但顯然,工作仍處于破題階段,并未形成整體推進之勢。
目前全國有1億多新生代農民工,占我國2.3億職工人數的近一半。尤其是在加工制造業、建筑業、采掘業及環衛、家政、餐飲等服務業中,農民工已占從業人員的半數以上。在東部沿海地區的企業中更甚,農民工占比高達80%以上。據測算,未來20年,我國將有2億—3億新生代農民進入城市。
在新的時代背景下,新生代農民工群體不僅在很大程度上代表著我國產業工人的現在,也昭示著產業工人的未來。能否以他們為基礎和依托,重塑中國產業大軍,事關我國社會主義事業興旺發達根本目標的實現。
所以,如何加快推進新生代農民工市民化的進程,已成為我國在現階段以及未來一段時間里必須面對也必須解決的問題。
對農民工市民化問題,我已調研了多年。我以為,要加快新生代農民工的市民化進程,重點要解決三個關鍵問題:一是戶籍制度的改革;二是產業渠道的暢通;三是建立城鄉一體的社會保障體系。
一、戶籍制度改革的關鍵,在于剝離附著在制度之上的教育、就業、醫療衛生、社會保障等權益和福利。解決的途徑就是大力推進城鄉、區域間公共服務均等化。
解決新生代農民工市民化問題,改革戶籍制度是繞不開的難題。我國現有的戶籍制度,已成為制約推進農民工市民化的最大障礙。雖然中央對此已有既定方針,即逐步解決符合條件的農業轉移人口在城鎮就業和落戶。但農民工市民化的快速深入推進,戶籍制度的改革依然滯后于社會發展。
戶籍制度改革之所以推進乏力,根本原因在于附著在制度之上的教育、就業、醫療衛生、社會保障等權益和福利,因此盡快剝離這些利益,成為關鍵環節,而途徑就是大力推進城鄉、區域間公共服務均等化。
我認為,在農民工落戶問題上,目前應采取差別化政策:中小城市、小城鎮應盡快取消實現穩定就業創業農民工的落戶準入門檻;而大城市和特大型城市也應積極研究放寬相關政策,暢通新生代農民工融入城市的制度渠道。
目前已有不少城市推行外來務工人員“積分落戶”政策,但這些“積分落戶”政策,普遍門檻較高,只有少數有高學歷、高技能,或者經濟富裕人員能滿足條件。所以,我建議,現行的“積分落戶”政策應作較大修改,降低條件,讓更多新生代農民工落戶城市。否則,貌似向農民工敞開城市大門的“積分落戶”,就會成為“換副面孔”的現行戶籍制度,成為制約新生代農民工市民化的又一障礙。
二、中小企業是農民工就業的主渠道。因此,為中小企業營造良好的發展環境,是解決農民工市民化問題的重要一環。
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一項調查顯示,約84.5%的新生代農民工沒有從事過農業,30%多在農村沒有承包地,40%多沒有宅基地,92.3%不愿再回農村。
如此之多的農民工在城市謀生,沒有產業支撐,農民工進城就會成為一句空話。通過調研發現,中小城市的中小企業是解決我國新生代農民工就業的主渠道。
所以,政府應加大對企業,特別是民營企業、中小企業的扶持力度,為企業營造寬松、良好的發展環境。各級政府要逐步形成對企業的政策支持體系,深化增值稅、營業稅改革,合理調整中小企業社保資金繳納政策,對吸納新生代農民工就業較多的行業、企業實行稅費減免和財政補貼。
東部沿海的浙江、廣東等地,既是我國企業眾多、經濟活躍的發達地區,也是吸納農民工最多的省份。除東部企業自身因為轉型升級發展需要,將勞動、技術密集型企業向中西部轉移外,政府也應出臺相應扶持政策,鼓勵東部制造企業向中西部轉移。這樣做,既可緩解東部企業的用工緊張,又可減輕東部城市在新生代農民工市民化進程中的成本壓力。
三、農民工與城市居民社會保障的不均等,成為制約農民工市民化的最重要因素。因此,加快建立城鄉一體的社會保障體系,就顯得尤為迫切。
目前,農民工參加養老保險、醫療保險、工傷保險和失業保險的比例分別僅為18.2%、29.8%、38.4%和11.3%,農民工與城市居民公共服務的不均等,成為制約農民工市民化的最重要因素。
解決這個問題很重要的一條途徑,就是以戶籍人口為統計對象,建立全國統一、真實可靠的城市人口信息系統和新生代農民工檔案庫,在此基礎上按照低標準、廣覆蓋、可接續原則,著力推進農民工社保、住房、醫療等制度建設,最終形成城鄉一體的社會保障體系。
具體措施包括:合理配置城鄉間的義務教育、職業教育和技能培訓的教育資源,簡化手續、降低門檻,確保農民工隨遷子女就地入學;加強新生代農民工的職業培訓,特別是高級技能培訓,增強其就業競爭能力;盡快將已與企業建立穩定勞動關系的農民工納入城鎮職工基本養老和醫療保險;將農民工納入廉租房、經濟適用房、限價商品房等政策享受范圍,多渠道、多形式改善農民工居住條件等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