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于進一步拓寬中小微企業融資渠道
促進中小微企業健康發展的建議
目前我國擁有中小微企業約4200萬戶,中小微企業創造的最終產品和服務價值相當于國內生產總值的60%左右,提供了80%以上的城鎮就業崗位,完成了我國80%以上的新產品開發。中小微企業已成為推動國民經濟增長的重要力量。
然而去年以來,“用錢荒”、“用工荒”、“用電荒”……種種不利消息纏繞著中小微企業,中小微企業變成了“心慌”企業。不少地方的中小微企業因此“老板跑路”、“企業倒閉”,引起社會一片恐慌。
其中,“用錢慌”顯得尤為憂心,幾成中小微企業主的“心頭大慌”。當前,“用錢慌”主要表現在融資難、融資貴、融資亂三個方面。通過調研,我覺得產生這種現象的主要原因有以下幾點:
一、企業轉型升級,融資需求加大。中小微企業近年遇到了前所未有的困難,“接單難、招工難、成本漲、融資難”等各種因素疊加在一起,眾多中小微企業感到危機重重,為應對各種不利的外部環境,中小微企業加緊了轉型升級的步伐,由此增加了其對外部融資特別是銀行貸款和民間資金的需求。
二、國家貨幣政策趨緊,中小微企業融資愈加困難。央行連續多次上調存款準備金率,提高貸款利率。銀根收緊,中小微企業首當其沖,大多數中小微企業在正規金融機構求貸無門。中國企業家調查系統最近發布的報告顯示,大部分中小企業認為從銀行貸款“非常難”或“比較難”,超過一半的中小型企業表示目前資金相當“緊張”。于是,大多數中小微企業只能依靠民間高利貸融資,民間高利貸月利率一般為5%-6%,最高的達到年利率120%,高利貸進一步拉升中小微企業經營成本和經營風險。
三、我國金融改革滯后,造成中小微企業融資難。當前的中小微企業融資難題,歸根結底是我國現有的金融改革滯后在宏觀調控背景下的突出反映,癥結在政策體制。我國實體經濟體系已經高度多樣化、多元化、復雜化,可我們的金融體系卻是相對單一,金融創新不足。
從上述可以看出,破解中小微企業融資難題的最根本辦法,就是深化金融體系改革,實現金融創新。為此我提以下幾點建議:
一、借鑒發達國家的成功經驗,建立健全中小微企業融資體系。
1.各級中小企業管理部門應注重幫助中小微企業發展,為中小微企業營造寬松、良好的發展環境,減低甚至減免中小微企業的稅費負擔,尤其是幫助中小微企業解決資金不足的問題。
2.各級政府應設立由政府直接控制和出資的非盈利性的中小企業融資機構(如社區銀行),專門向缺乏資金但有市場、有前途的中小微企業提供低息融資,保證企業的正常運轉。
3.省市和各鎮街均應建立和健全對中小微企業融資的信用擔保體系,設立信用擔保機構和擔;,幫助中小微企業獲得商業性融資,補充政策性融資的不足。另外,可以鼓勵建立中小微企業互助擔;。
4.完善風險投資法規,促進風險投資規范化運作,支持高科技中小微企業發展。
二、將中小微企業融資重要來源的民間借貸合法化、經營規范化。
1.各級政府要針對民間借貸制訂全方位的管理制度,加大政策宣傳和執行力度,全面規范民間借貸行為。一方面使民間借貸走到“陽光”下;另一方面規范、引導民間借貸健康發展,防止高利貸挑戰金融安全底線。
2.通過開展民間資本管理服務公司試點,探索組建民間借貸登記服務管理中心,從而訂立凡民間借貸必須經登記、監督等相關制度。
3.集合民間資金,設立新型金融合作社,建立更多的真正的民間合作金融組織,吸收企業、民間團體和個人為會員。
三、搭建政府、企業、金融監管機購、銀行、民間借貸組織、中介機構共享的信息平臺。
1.政府應當鼓勵成立中小微企業產業聯盟,并督促加入聯盟的企業會員制定自身的有效規則,把金融監管機購、銀行、民間借貸組織、中介機構引進到產業聯盟中來,搭建滿足參與各方需求的信息共享平臺。
2.通過中小微企業產業聯盟的信息共享平臺,政府、貸款人應嚴格督察貸款對象的經營行為,了解中小微企業對資金的需求,幫助中小微企業有效利用資金,以確保到期收回貸款,防止企業逃廢貸款債務等不良行為發生。
四、督促國有控股商行銀行、股份制銀行落實對中小微企業的貸款責任。
1.各國有控股商行銀行和股份制銀行應當按照國家規定轉變思路,在信貸額度上向中小微企業傾斜,進一步提高中小微企業貸款額度占比。
2.各國有控股商行銀行和股份制銀行在加大對中小微企業的貸款力度同時,應不提高利率(甚或降低利率),不額外收費,不搭售理財產品。銀行應當為實體經濟造血服務,成為實體經濟的“血庫”,絕不能將中小微企業當成“唐僧肉”。
3.金融監管部門還應有效實施對個別大企業通過“轉貸”形式、委托貸款形式對信貸資源的“再分配”等行為的監管,杜絕信貸市場中尋租現象的發生。
五、政府的融資支持不應是“普惠制”,而應選擇符合國家產業政策、有發展前景的中小微企業。
我國不少中小微企業是從事粗加工、簡單加工的制造企業,擁有核心技術、能提供高附加值產品的少,而且產能過剩、布局雷同、資源利用率低。隨著勞動力成本上升、原材料價格上漲、人民幣升值,中小微企業如果不正視這些變化,及時轉型升級,還是走低成本擴張的老路,空間肯定會越來越小。中小微企業自身必須認識到,來自外界的扶持再多也終究有限,歸根結底還要靠企業自身的努力。轉型主要應往產業鏈高端轉,通過技術進步、結構調整,提升產品的技術含量和市場競爭力,使企業具有更強的抗風險能力。
政府對中小微企業的金融支持,應選擇符合國家產業政策、有廣闊市場,通過轉型升級能健康發展的企業,而不是沒有選擇的“普降甘霖”。對那些低端的、沒有市場的、污染環境的、無法升級的中小微企業,由市場自然淘汰,這符合市場法則。 |